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460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参观慈利县长峪铺村史馆,感受"南方大寨"激情燃烧的岁月

[复制链接]
14606 0
IMG_20210917_115944.jpg
  近日,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了有着“南方大寨”之称的长峪铺村,参观了试营业中的村史馆。村史馆位于长峪铺村部对面,参观不需要任何费用。通过各种照片、雕塑、实物资料,比较详实地介绍了长峪铺村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的骄人成就。
IMG_20210917_121258.jpg
  大厅正中央是一群劳动人民形象的雕塑,每个人都拿着农具面带笑容阔步向前,生动展现了集体生产的劳动场景。雕像后面几个大字:长峪铺村欢迎您。雕像有很强的感染力,让我一下就联想到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句话。
IMG_20210917_123516.jpg
  村史馆共分为十二个章节,从长峪铺村名由来开始写,一直写到现在的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其中,对长峪铺村灵魂人物黄炳秀的着笔,更是浓墨重彩,大约占了整个村史馆资料的二分之一强。下面就跟随玩慈利网的镜头,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IMG_20210917_123525.jpg
  在这里,有一条自九寨坡下戴家沟至犀牛坡的山峪,人称长峪,因宋代官府在此设立铺递,故名长峪铺。1949年慈利县全境解放,长峪铺开展土地改革,长峪铺第一次作为地方行政村(大队),先后归杉木桥公社、通津铺公社和通津铺镇管辖。
IMG_20210917_121336.jpg
  2020年,长峪铺村总面积23356亩,山林19650亩,耕地2706亩,共有32个村民小组,892户,总人口3094人,全村土家族占81%,汉族占18%,白族和壮族占1%。中共党员110名,设一个总支两个支部。
IMG_20210917_121358.jpg
长峪铺村地形图
IMG_20210917_121403.jpg
长峪铺村在慈利县的位置
IMG_20210917_121427.jpg
  秦汉以来,境内千年驿道是慈利县城连接江垭,通往桑植县和川、鄂等地的重要通道。明清以后,长峪铺外来人口增多,村落逐渐成型。主要历史遗存有谷家报厅、罗家大院、黎家大院、周家楠屋及家庙宗祠。清朝道光年间,华氏家族捐资修筑了三座石拱桥,至今剩下华家二桥。铺递所在地古樟树枝繁叶茂,见证着历史沧桑。
IMG_20210917_121432.jpg
  长峪铺村地形走势呈东高西低的梯形状。九寨坡海拔为720米,犀牛坡海拔为110米,村部所在地海拔为320米。这里属石灰岩集中的地区,溶蚀现象比较普遍。境内沟壑纵横、洞穴密布。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蓄水能力极差。
IMG_20210917_121503.jpg
  1949年前,长峪铺只有200多户,近1000人,可耕种土地900多亩,这些土地大多集中在5户地主、5户富农手里,全村170多户贫苦农民有的靠打长工、短工谋生,有的甚至流浪乞讨。
IMG_20210917_121538.jpg
  地处交通要道,长峪铺设立铺递以后,面馆、饭店、杂货铺应运而生,给山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长峪铺人民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旧社会“三座大山”留给长峪铺人民的苦难十分深重。
IMG_20210917_121648.jpg
  1938年腊月初四,红家垱贫苦农民黄大金的破茅草屋里,出生了一名女娃,这是黄大金的第四个女儿,她就是后来长峪铺村的党支部书记黄炳秀。年少谙事,十岁开始跟着父亲织篾斗笠学技艺,下地干农活。因家境贫寒,黄炳秀仅上过几年学。
IMG_20210917_121704.jpg
  新中国成立后,长峪铺成立了农会,开展清匪反霸,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土改工作队进驻长峪铺,发展贫下中农组建农民协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生产资料和房屋,第一次成为土地的主人,结束了居无定所的苦难日子。
IMG_20210917_121710.jpg
  1952年,长峪铺完成了土地改革。1954年,长峪铺成立了初级合作社,刘怀林当选为社长,黄炳秀当选为社委兼出纳(16岁,读书4年)。1956年,成立高级合作社,黎开明当选为社长,黄炳秀当选为副社长(18岁),同年9月,黄炳秀加入中国共产党。
IMG_20210917_121718.jpg
  1958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长峪铺大队属杉木桥人民公社,1960年属通津铺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由若干个合作社组成,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农民是公社的社员,生产队是最基本的核算单位,社员出工记工分,年底按工分分配物资。1957年,黄炳秀任党支部副书记(19岁)。1958年,黄炳秀任长峪铺大队党支部书记(20岁)。
IMG_20210917_121730.jpg
  1964年,黄炳秀参加省“贫代会”后,回来召开大队支委会,传达省会精神,介绍了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事迹。随后,大队干部齐心协力,组织带领群众劈石造地,治山治土治水,长达10多年。
IMG_20210917_121742.jpg
  最先迈出第一步是东风生产队。黄炳秀带领全队社员,连续奋战半年,在原来只有两分耕地的岩板沟,造出了三块梯地,总面积达3.2亩。岩板沟的试点获得成功,开启了全大队炸石头砌岩坎,运客土造耕地的序幕。
IMG_20210917_121810.jpg
  改造干溪沟、开垦花家凸、造地犀牛坡,钢钎一寸寸短下去,梯田一片片现出来,每一块能搬走的石头都用来砌坳固土,每一寸能利用的土壤都用来种庄稼。全大队社员集中精力改天换地,10多年下来,共改造梯地2000多亩。
IMG_20210917_121824.jpg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勤劳勇敢的长峪铺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下,高举农业学大寨红旗,向穷山恶水发起了挑战。他们炸掉了大小6000多个岩凸,搬走了17万多方岩石,修建了两座水库及13000米长的引水渠,开挖了40多口山塘,填塞了58个天坑,垒砌了300多条共50多公里长的岩坳,挑来了20多万方“客土”,开出了2000多亩梯地,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改造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在近4000米长的干溪沟上搭拱桥造耕地。“上面种地,下面跑水,打起仗来做战备”,形成了今天的丰产小平原。
IMG_20210917_121843.jpg
  1972年9月,介绍黄炳秀同志事迹的长篇通讯《从实际出发,向群众学习》一文在《红旗》杂志第九期发表,1973年1月6日,长峪铺大队被评为全省农业学大赛的先进单位,黄炳秀被评为先进个人。
IMG_20210917_121853.jpg
  “滴水贵如油”曾是长峪铺真实的写照。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新修水库两座,230多米扬程的两级电力提灌站一个,筑山塘40多口,修沟渠13000多米,建蓄水池80多个,解决了农作物灌溉基本用水需要,其中支农池是最有代表性的工程之一。
IMG_20210917_121926.jpg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青年农民胡振国和文双梅、杨万福和黎德权两对新人的婚礼在工地上举行。黎德球的妻子身怀有孕,临盆当天,坚持出工,收工回家两小时,儿子就降生了。女社员罗庭凤,在开凿向阳隧洞时献出了宝贵生命,年仅41岁。
IMG_20210917_121936.jpg
  1973年9月23日,大寨报告团一行5人,来长峪铺参观交流。1973年9月,中共慈利县委作出了关于深入开展“远学大寨,近学长峪铺”群众运动的决议,全县党政军民、学生纷纷前来参加建设,其它各地也掀起了学习热潮。
IMG_20210917_121944.jpg
  长峪铺大队改土造地、科学种粮的事迹和精神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1973年,慈利县委作出了“远学大寨、近学长峪铺”的决定,1973年4月,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来长峪铺大队考察,赞誉长峪铺为“南方大寨”。“领头雁”大队党支部书记黄炳秀在当时毛泽东主席提出领导班子要“工农兵、老中青、工青妇三结合”的政治背景下,作为农民代表,逐步被提拨为湖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并当选为中共十大代表及中央候补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IMG_20210917_122013.jpg
  《湖南日报》1973年2月24日第四版刊登《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慈利县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经验》一文,介绍长峪铺大队的生产经验。
IMG_20210917_122129.jpg
  1965年,黄炳秀从父辈在自家蔬菜地里间作玉米、红薯的事例中受到了启发。第二年,她与大队支委罗家新带领科研人员及几位老农在一块叫“小沙塌”的地里开始做试验,一年下来,亩产达到940斤,连续4年扩大试验范围,均取得明显效果。1970年起,在全大队普遍推广两季三熟新模式,平均亩产达到800多斤。
IMG_20210917_122146.jpg
长峪铺大队第一部电话机
IMG_20210917_122155.jpg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这是长峪铺大队的开会情景,桌上放着红宝书和马灯,长峪铺大队党支部书记黄炳秀在讲话。
IMG_20210917_122221.jpg
  长峪铺科学种粮的经验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1965年,县农业局在长峪铺挂牌成立了“慈利县旱土作物科学研究所”,抽调精干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从“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等方面进行试验、观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员。
IMG_20210917_122231.jpg
  1966年,大队党支部书记黄炳秀与大队支委罗家新带领科研人员及几位老农在地里进行旱粮改制实验,他们在小麦地里间作玉米,小麦收割后,再在玉米厢的两旁套栽红薯。一年下来,试验地亩平产量940斤。这就是“两季三熟”基本生产模式。
IMG_20210917_122316.jpg
  1973年,全村粮食亩产达到了1100多斤,在五十年代的基础上增长了5倍,成为全省旱粮生产学习的典型,产生国际影响,时至今日,每年都有国内外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前来参观学习。“两季三熟”不仅是科技兴农方面的有益探索,也是对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传统耕作方式的革命。
IMG_20210917_122333.jpg
  1970年11月,慈利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调查组撰写的《靠毛泽东思想进行旱粮生产大革命——长育铺大队旱地“两季三熟”跨纲要》。
IMG_20210917_122348.jpg
  1973年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文件,指示搞好早稻、棉花、旱粮田间管理。
IMG_20210917_122428.jpg
  常德地区妇女学习毛泽东思想经验交流大会发言材料之四:黄炳秀写的《靠毛主席哲学思想闯出旱粮生产新路子》。
IMG_20210917_122434.jpg
  “两季三熟”从197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平均亩产达到815斤,实验地里亩产达1240斤。
IMG_20210917_122958.jpg
相关历史照片
IMG_20210917_123001.jpg
  1940年,黄大金的茅草屋被大火烧毁,一家人开始了逃难之路。几经辗转,他们来到了二坊坪,在一个财主家做长工,三年后,全家又回到长峪铺,借住在别人家里。直到1951年土改,黄家分到了一套土坯房,黄炳秀才有了自己的家,同年,12岁的她第一次走进了校门。
IMG_20210917_123012.jpg
  黄炳秀简介:1938年12月出生;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任长峪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58年任长峪铺大队党支部书记;1960年被评为湖南省“三八红旗手”;1968年选为慈利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971年任通津铺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1973年4月任常德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7月-1977年10月任湖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省委第一书记);1973年8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76年辞去长峪铺大队党支部书记职务;2001年光荣退休。
IMG_20210917_122614.jpg
  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题词:坚持基层科研推广,富裕山区人民。
IMG_20210917_122635.jpg
  原慈利县委书记邱初开题词: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长峪铺的实践,是以黄炳秀同志为杰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长峪铺精神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IMG_20210917_123347.jpg
长峪铺经验和长峪铺精神
IMG_20210917_123410.jpg
  因为村史馆内容实在太多,本文并没有面面俱到,只是挑了一些与长峪铺密切相关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现场去参观。后记写得很好,文采斐然。只是有一点,个人感觉将“各届人士”写为“各界人士”可能更为妥当一些。
(来源:玩慈利网 图片&文字整理:张道东)

上一篇:老话也有不灵的时候:天黄一定有雨吗?这一次我失算了!
下一篇:参观慈利县土家族生活风俗展厅,看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

关注

1

粉丝

386

主题
  •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微信

    站长微信

关于我们|手机版|玩慈利网 湘公网安备 43082102000138号 ( 湘ICP备12012604号-1 )

GMT+8, 2024-11-21 22:26 , Processed in 0.09765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在此致以诚挚谢意!

CopyRight © 2011-2024 wanci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