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25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博士春节返乡笔记

[复制链接]
7251 0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林艳兴
  春节期间,一篇《博士春节返乡笔记》在微信朋友圈热传。作为一名出身于农门、长期跑三农的老记,“三农”问题能受到如此关注,倍感欣慰。同时,老记读完也有些话想说,请大家拍砖。
  关于“乡村的破落”
  《笔记》对农村的生活状况,以及乡村没落的许多描述,许多人都有同感。特别是该文在春节期间、以返乡笔记的形式发表,确实戳中了痛点。笔者在春节、平时回乡及农村调研时也是感同身受,具体不表。
  但怎么看乡村这些变化,老记认为《笔记》持否定态度,并引用一名打工者的话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是不恰当的。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和过程论的观点看,当前,城市化浪潮不可阻挡,城市生活为多数农民向往。在现有生产力水平和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所以,30多年来,工业化、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子弟上大学后也定居城市。这是他们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应该积极看待。为什么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比如农民返乡、资本务农、农村户口吃香等等,有的甚至提出逃离“北上广”,农业成为“新蓝海”。资金、人才、产业向农村转移,这也许意味着未来农村的大发展、农业的新空间。
  国人普遍都有怀旧情结。我们都怀念故乡,却不会拒绝现代文明。如果不顺应工业化、城市化浪潮,我们或许可以保留传统乡村文明,可以不用抛妻别子外出打工,但我们国家有发展吗?社会有进步吗?那样,我们国家或许将一直停留在农业文明时代,何谈民族复兴?
  同时,我们还应多从大多数农民的立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分子视角来看乡村问题。老记在农村多年采访发现,对打工增收、取消农业税、发放补贴、新农保等近年来一系列惠农新政和农产品价格的稳步上涨,多数农民还是满意的。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更是欢喜振奋,幸福洋溢。那些关于乡村社会断裂、乡村文明跌落等问题的描述,更多是部分知识分子的乡愁、无奈甚至失落。农民们看问题,其实更为现实。
  当然,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好地保留、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但这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关于“知识的无力”
  对于这部分,《笔记》中类似“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不够严谨,但作者对“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往往在农村处于困境的观察,还是比较细致并有洞见的。
  就拿老记自己来说吧。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笔者家里就学孩子多,教育负担重,我家一直是全村最穷的。我家第一台电视机是我大学毕业后、大约在2003年用弟弟的打工收入购买的。那时,全村除了我家其他家庭都买了电视机,且附近亲戚邻居都建了新房。除了上学期间家庭困难,大学毕业后“知识的无力”实际上也有所体现。我是村里、乡里同年龄段为数不多的大学本科生,也是当年全县高考状元。但直到现在,如果用家庭财产来衡量,我家在村里、乡里、县里都是中下水平。
  笔者说这些,是想说明《笔记》所说“知识无力”的现象确实存在。随着近年来“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加剧,这种现象甚至愈显突出。早在七八年前,老记就调研发现:一定程度上,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上呈现一种“倒金字塔”现象——读书越多就业越难,许多农村家庭花了全家积蓄、甚至举债供孩子上大学,有的毕业即失业,有的虽然就业,工资却很低,上学成本回收遥遥无期。“读书无用论”因此在一些农村滋长。
  小时候,大人、老师教导我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然而,等我们大学毕业后,为什么知识就不值钱了呢?对此,老记曾做了较长时间的调研和思考,最后想到几种解释:
  第一,金钱、收入并非衡量命运、成败、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第二,知识可以转化为长期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发展空间、生活品质等;第三,由于教育体制等问题,专业不对路难以就业,或工价不高;第四,知识是力量,实践也出真知,磨难更炼人生。或许,当我们在课堂上愉快学习的时候,那些没上高中、大学的小伙伴们,正在社会大学里不断实践,流汗流泪流血,学到了更多真知。
  当今及过去二三十年的中国,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学历还是阅历,不管是知识还是实践,只要肯学苦干,你都有机会成长、成材、成功。一些人“知识无力”的背后,是其他人有阅历、磨难弥补了知识的不足。
  关于贫困农村“娶妻难”
  《笔记》一文,关于“农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妇越来越难”等问题的描述,是老记最为赞赏的。这也是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学界、官方乃至基层干部都会忽略的一个重大“三农”问题和社会问题。老记掌握的情况比《笔记》里的描述更为严重。老记故乡赣南,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我起初关注到这个问题大约始于5年前。当时,母亲偶尔从乡下农村来我所在的城市居住,经常给我讲一些故乡琐事。她一直牵挂我一位堂兄的婚事,不时说起他都30多岁了还没结婚。再后来,母亲又陆续说起村里一些我认识不认识的村民三四十岁了还没有讨到老婆,有的上门入赘,有的娶了离异女,有的娶了丧偶女。
  老记感觉此事可能不是个别现象,就开始在下乡调研时乘机了解,一了解吓一跳。在赣南山区农村,男青年娶妻难问题竟然是比较普遍的存在。有的一个自然村30多户人家,竟然有20多名30岁以上的男青年没有结婚,大的40多岁,50多岁的已经不算了,俨然成了“光棍村”。
  《笔记》主要说娶妻负担重问题,还没说到因为负担不起而“打光棍”的情况。而老记采访过的数十个上百个山区村庄,许多都有数量不等的“光棍”。这些光棍有的身体精神都好,健康勤劳,也没有女子愿嫁,主要原因就是家庭贫困,在乡里、县城没有房子。可要在乡镇拥有个楼房需要的十几二十万元,对于这些贫困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老记认为,农村剩男问题的实质其实是贫困问题,是贫富差距问题。他们是“中国奇迹”高速列车上被落下的群体,是我国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牺牲品。在7亿农民中,他们或许为数极少,但不该被遗忘,不能被遗忘。因此,老记曾对这些现象进行了适度报道,也直接同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交流反映过。在各方努力下,国家对赣南的贫困落后问题,出台了系列振兴发展扶持的政策、措施。但后发地区要发展,谈何容易?
  近年来,媒体频频报道骗婚、跨国婚姻等问题,背后都是贫困农民结婚难问题,根子都是发展失衡、贫富差距过大。老记呼吁,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应就农村娶妻难问题、光棍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共同为解决农村剩男问题献计出力。
  老记认为,当前的乡村问题不能简单一概而论,不是用一个“发展”或者一个“破落”所能概述。我们不能就农村谈农村,而应全面、辩证地看农村。其实,农村问题就是中国问题。对农村的未来,我们不应该迷茫,只要我们一起直面问题,共同努力,未来必将明亮而灿烂。

上一篇:全国组织部门专项审核干部档案
下一篇:人社部副部长:公务员今年内要开始缴养老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6

粉丝

404

主题
  •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微信

    站长微信

关于我们|手机版|玩慈利网 湘公网安备 43082102000138号 ( 湘ICP备12012604号-1 )

GMT+8, 2024-11-24 07:28 , Processed in 0.10288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在此致以诚挚谢意!

CopyRight © 2011-2024 wanci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