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 心事浩茫终不悔,春雷作伴国尊严。 这首《七绝·抒怀》,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陈能宽1985年写成的诗作,是他许身报国、无怨无悔的人生写照。 吾乡有斯人,草木生光辉。怀着对陈能宽的无限敬仰,我走进陈能宽的故乡,慈利县江垭镇。
慈利县是一个土俗淳慈、崇文尚义的地方。1923年5月,陈能宽出生于慈利县江垭镇一个普通的士绅家庭。家乡的文化传统、家庭和私塾的严格要求,在他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1936年,陈能宽在江垭金陵完小完成了小学学业,考入常德私立隽新初级中学,每个学期要步行270华里到学校读书。这充满艰辛的每一步,都给陈能宽的心中铺垫上不怕困难、踏实前进的可贵品质。1939年,陈能宽以优异成绩考入心仪已久的长沙私立雅礼高中。1942年,陈能宽又因成绩突出获得保送生资格,进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学习,经过四年努力圆满完成学业。 从隽新初中、雅礼高中到交通大学的10年,正值中华民族浴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时期。陈能宽常常在日寇飞机的轰炸声中学习,加深了他对祖国命运和个人奋斗的思考,激励自己学成报国。 1947年,陈能宽和妻子双双被美国耶鲁大学录取。在耶鲁大学,陈能宽仅用两年时间就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虽然享受着优渥的待遇,但是,在他内心深处,一个念头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回到生他养他的祖国。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反共、防共的浪潮,陈能宽在美国也遭遇当局迫害。他一边工作一边与移民局周旋,在数次尝试回国失败后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1955年12月,当他踏上深圳的土地的那一刻,禁不住热泪盈眶。 回国后,陈能宽在金属物理学领域独领风骚,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然而,1960年他受命一项神秘任务,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他不得不放弃自己颇有成就的研究领域,从此告别家人,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这一走便是整整25年,在与世隔绝的试验场,在风沙呼啸的戈壁滩,陈能宽率领一只年轻队伍向世界最尖端技术发起挑战,没有试验容器就用锅碗瓢盆,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难以想象,原子弹里数以万计的精密数据竟是科学家们用手工算出来的。晚上零下30度,进炸药生产工房,陈能宽只能赤着脚,怕皮鞋带沙子引起静电造成爆炸,他何尝不知自己随时面临的生命危险,给妻子写信说:“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回国,正是为了让祖国富强。”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东方巨响震撼了整个世界。紧接着,陈能宽又投入到氢弹等核武器的攻关中,他常常鼓励队友,消失这些年是值得的,我们为祖国写篇大论文。
1999年9月18日,陈能宽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到来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精英,决定授予钱学森等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能宽位列其中。 在雅礼高中求学时期,陈能宽曾接受了基督教教义,一度信服于基督教宣扬的“博爱”。但是到了美国,看到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侵略行为、伪善丑恶的嘴脸,领悟到“白人有白人的上帝,黑人有黑人的上帝”,最终自动脱离了宗教。 回到祖国后,陈能宽对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钦佩不已。50年代末,他的政治思想逐渐升华,入党的要求愈加迫切。1958年4月11日,陈能宽递交了入党申请。1959年8月,第二次提出入党申请。1961年4月,第三次提出入党申请。1964年6月29日,陈能宽成为中共预备党员。此后,由于各种原因,陈能宽没有能按期转为正式党员,但他对崇高理想、对党的追求初心不改。直到1969年9月,陈能宽终于转为正式党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陈能宽一生默默地奉献着光和热。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树立了一个标杆,直到2016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春蚕到死丝方尽,许身为国终不悔。这是一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家国情怀,更是共产党员的绝对忠诚。 行走在这片孕育了陈能宽这位杰出科学家、优秀共产党员的热土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地正跳动着新时代的脉搏,奔涌着走向伟大复兴的激情。陈能宽为祖国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严谨缜密的学术风格,创新求实的探索精神,是一种恒久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
关于我们|手机版|玩慈利网 湘公网安备 43082102000138号 ( 湘ICP备12012604号-1 )
GMT+8, 2024-12-4 01:41 , Processed in 0.05643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在此致以诚挚谢意!
CopyRight © 2011-2024 wanci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