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板龙灯起源于宋朝,发源于慈利县龙潭河镇,是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大型文化艺术。相传宋代赵匡胤登位第三年,龙潭河有一名叫张大奎的匪首,纠集千人,盘踞山头,祸害百姓。官兵剿匪遇阻后,当地被百姓公认的“赶天二公”李盛,发动群众各家自备木板一块长五尺,上面点烛灯,连成一条长龙,取名“板板龙灯”,诱匪出山观灯而擒之。以此有了“板板龙灯”一说。 板板龙灯演出前,参与者在夕阳下举行祭拜仪式。板板龙灯的龙头和龙尾用竹篾扎制而成,内装蜡烛,外表用枸子皮纸裱糊。龙身由若干块木板连结,每块灯板长六尺九、宽五寸、厚两寸,上扎八方灯笼五盏,内燃蜡烛;板中下装手柄,两端凿有圆孔,相邻灯板由木楔插入圆孔连接,短的可连数十节,长的可连数百节。 八方灯笼由竹篾扎制而成,内装腊烛,外表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皮纸裱糊。竹篾是剖削成一定规格的竹皮成条的薄竹片。用于编制成龙头、龙尾和灯笼的骨架。红色代表高粱、黄色代表稻谷、绿色代表雨水、蓝色代表蓝天,五只八方灯笼构成一板,代表五谷丰登。 参演人员用绳索将灯笼串连,防止在舞灯的过程中脱落。参演队伍少则三四百人,多可达二千余人。夜晚舞龙时烛火闪烁,气势雄伟,千姿百态,具有古、土、野、美、稀的气韵和极佳的观赏价值。 慈利县板板龙灯协会理事、67岁的董济民说,板板龙灯的精神是“家国精神和忠孝礼仪”,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喜庆,对五谷丰登、民族兴旺的渴望。每逢演出,人们都会在家门口点亮蜡烛,迎龙接福。 2006年,慈利板板龙灯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该县成立板板龙灯协会,致力于发展和传承非遗文化。 |
关于我们|手机版|玩慈利网 湘公网安备 43082102000138号 ( 湘ICP备12012604号-1 )
GMT+8, 2025-1-28 10:15 , Processed in 0.05808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在此致以诚挚谢意!
CopyRight © 2011-2025 wanci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