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委、县政府近年来以实施张家界市“523”行动计划为契机,将蔬菜产业上升为党委、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力点和区域经济强县的提升点予以高度重视。以“四抓”组合拳的态势,采取有效措施,有力地推进了蔬菜产业提质升级。 一、抓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十二五”以来,慈利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蔬菜产业作为八大主导产业之一和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一是精准规划,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将蔬菜产业列入了《慈利县201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布了《慈利县2011-2020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落实张家界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将蔬菜产业明确为重点发展的八大主导产业、十大示范片区之一,为促进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大规模、大产业目标提供了基础支撑。积极抢抓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机遇,我县已列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中的高山蔬菜基地县,为我县蔬菜产业长远发展铺垫了基础。二是强化调度,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慈利县落实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落实张家界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每年年初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了要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联系蔬菜生产企业,县委书记邱初开联系生安赛特公司、县长高靖生联系恒鑫公司,并对联系的企业进行了调研,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每季度召开一次“523”行动计划推进会,重点调度蔬菜产业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督促相关部门抓紧落实。通过上下联动,逐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协调推进工作机制。三是整合项目,形成发展推动机制。近年来,我县推行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坚持将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交通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商务部门的冷链物流、水利部门的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供电部门的农村电网改造以及农业部门的板块基地建设等项目资金整合,优先用于蔬菜基地建设。2015年,我县在蔬菜产业片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8019万元。改造提升了朝阳乡蔬菜产区、岩泊渡镇蔬菜产区、杉木桥镇蔬菜产区等蔬菜产业重点片区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了全县商品蔬菜基地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四是以奖代补,形成奖扶拉动机制。针对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和产业奖补实际,结合市、县“523”行动计划,每年都制定了《慈利县蔬菜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奖扶办法》,每年县财政预算奖补资金达到100万元以上。将蔬菜产业奖补政策涉及到的土地流转、蔬菜大棚、“五新”成果推广、品牌创建、企业(合作社)及大户先进奖励等进一步完善,并在原有奖补项基础上新增市场营销、加工体系建设等奖补项,对在本区域内做出突出贡献的蔬菜生产企业、蔬菜种植大户予以一定的资金奖励。通过以奖代补,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升级。 二、抓基地,增强生产能力。通过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产业推进措施,引导全县蔬菜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科学运用“公司+院校+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经营理念,在全市率先提出并实施“烟菜轮作”、“稻菜连作”、“林菜套作”等种植模式,商品蔬菜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由蔬菜大县向蔬菜强县跨越。到2015年,全县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6.6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2万亩。比“十一五”分别增57%、26%;商品蔬菜产量达到22.1万吨,产值达到6.23亿元。比“十一五”分别增57%、73%。一是依托企业抓基地。我县在基地建设发展上,实行“外引内联”。对外开展招商引资,对内“工业反辅农业”。成功促成“生安赛特”落户慈利,并已在岩泊渡镇建立标准化蔬菜基地5000亩;县内工业企业“恒鑫饰品”,于2012年4月注册成立了慈利县恒鑫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科技对接”、“市场对接”,与省农大、省农科院开展合作;与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广州江南蔬菜批发市场开展“产销对接”合作。院校提供蔬菜种子、种植技术;公司负责组织农户进行蔬菜生产;市场负责销售生产的蔬菜产品。成功实现了“公司+院校+市场+基地+农户”产业经营模式,现已在朝阳乡、零溪镇等乡镇建立蔬菜基地7000亩。目前,全县有省、市级蔬菜龙头企业6家,其中省级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全县蔬菜企业基地面积达到3.2万亩。二是依托组织抓基地。全县蔬菜专合组织达到41个,入社成员985人,带动蔬菜生产大户47个,带动农户5000多户,带动发展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6.62万亩。三是强化服务抓基地。根据全县各基地不同的特点创新培训形式,改变服务方式,取得良好成效。实行网格化服务。如恒鑫蔬菜基地依托湖南农大科技特派员团队,根据技术人员特点,把技术人员分组,组成服务小组,划片包干,分别针对基地不同品种进行服务指导。开展融合化服务。如生安赛特公司依托本身技术优势,把技术服务与物资供应结合,以技术带物资,以物资促技术推广,成功推广了“稻菜连作”、“烟菜轮作”、“林菜套作”等新型种植技术,“稻菜连作”等三种模式推广面积达到4000亩、4500亩、2000亩。依托专家化服务。每年我们邀请湖南农业大学蔬菜系首席专家刘明月教授来慈利实地开展培训讲课5次以上,很受菜农欢迎。刘明月教授对洞溪七姊妹辣椒原种进行提纯复壮,引导当地农民开展大棚育苗,实行单株移栽,科学培管,提高了洞溪七姊妹辣椒单产量,提纯复壮后的辣椒品种试种亩产量达到938公斤。而没有提纯复壮的原种辣椒亩产只有400公斤,相比番了一番,亩产效益达到5600元。2015年,共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8次,印发蔬菜种植技术资料6000余份,培训菜农达3500人次。 三、抓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市场体系建设同步跟上。一方面,抓好本地市场体系建设,注重内外结合。2015年,我县完成县城区农贸市场改扩建市场2个,新建乡镇农贸市场3个,市场建设投入资金达2010万元。同时,建立了产销网络信息平台,蔬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实现销售。张家界供销云商、万容达、禾田居、广福农业、生安赛特等公司销售模式的创新,融入“互联网+”平台,只要线上线下能有效无缝对接,做到“耕者无忧、食者无虑”。我县杉木桥镇月亮村蔬菜基地的产品直接销往长沙市马王堆市场。2014年5月23日,我县联合长沙市农业局、长沙市农产品加工局、长沙市蔬菜流通协会,在杉木桥镇召开了——慈利县“523”蔬菜产加销对接联谊会。会后,该镇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本地蔬菜基地的发展,同基地一起联系全镇学校负责人,就近销售基地蔬菜。全镇有3000多学生,按每生每期消费100元蔬菜,全年可达60多万元。另一方面,拓展蔬菜外销渠道,延长销售链条。引导全县蔬菜生产企业和蔬菜生产大户与外方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产销对接。如我县恒鑫蔬菜公司已在长沙市马王堆市场、广州市江南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企业基地生产的小南瓜、红(白)苔菜等蔬菜产品外销量达到90%以上,而且以“恒鑫蔬菜”品牌的身份占领了省内外各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县与外方市场开展合作的蔬菜生产企业和蔬菜种植大户达10多个,产销对接基地面积达2.8万亩。 四、抓标准,提升产品质量。一抓基地标准化。几年来,重点围绕“五片一带”,按照“建设一批,提升一批,滚动发展,持续推进”的原则,把高标准蔬菜产业片区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依托全县蔬菜龙头企业,开展了蔬菜标准化基地片区建设,已建立了恒鑫公司万亩蔬菜产业片、洞溪七姊妹万亩辣椒产业片、老四区万亩蔬菜产业带,建立了朝阳乡、洞溪乡、岩泊渡镇5000亩以上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片3个,全县标准化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二抓质量标准化。全县农业系统加大措施,全力推进蔬菜质量水平的提升。一是强化组织,健全蔬菜安全监管体系。全县已在蔬菜产区重点乡镇建立了6个农产品检测室,对产区蔬菜产品进行常态化检测,把好基地蔬菜产品准出关,确保本地基地蔬菜产品上市安全。二是广泛宣传,加强培训。每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蔬菜质量安全集中大培训活动,2015年4月16日在零溪镇蔬菜产区举行了“全县蔬菜种植及质量安全培训活动”启动仪式,邀请省农业大学专家,就“蔬菜种植及病虫综合治理技术”、“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等问题做了专题培训。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把蔬菜质量安全培训活动层层推开。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广大菜农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标准化生产和科学用药安全用药水平,从源头上抓好蔬菜质量安全。三是推广标准化生产。从抓好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市场准入入手,牢牢把握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层层把关,跟踪管理,重点监管,蔬菜质量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省、市、县蔬菜农残留抽检合格率分别为100 %、100 %、99.9 %。目前,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蔬菜品种达 10个,打造了“慈利蔬菜”品牌,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
关于我们|手机版|玩慈利网 湘公网安备 43082102000138号 ( 湘ICP备12012604号-1 )
GMT+8, 2025-4-7 11:53 , Processed in 0.04644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在此致以诚挚谢意!
CopyRight © 2011-2025 wancili.com